老厂房里装上了新设备,传来轰隆隆的机械声;烂尾楼启动改造,将崛起现代化产业园;一批项目完成土地摘牌,年内将开工建设……在这里,一块块闲置用地、一处处老旧厂房正在被盘活,实现老树发“新枝”,为区域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土地空间的“倍增器”、安全生产的“稳定器”。今年以来,烟台高新区找准短板痛点、明确攻坚任务,全面开展“腾笼换鸟”攻坚行动,不断优化用地功能、整合零星土地,通过精准招商、城市更新等方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产业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打开空间、鼓足后劲。
一栋栋高楼外侧,工人们乘坐吊篮上上下下,根据不同的施工进度,有序推进楼体加固、外窗玻璃、外墙涂料、内部装饰装修等工序。现场22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电钻声、切割声、警示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交织出一支热闹的“施工进行曲”。
“您看这是我们新打造的科技展厅,墙面及顶棚面层全部采用了镜白板工艺,呈现出镜面效果,人一进来就觉得亮堂。”空天信息港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生产经理王兴禹一边带记者辗转现场,一边向记者介绍。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年久失修的烂尾楼,如今高新区通过法院竞拍,回购烂尾资产,由区属国有平台公司承建,顺利开启了改造项目。项目总投入近7亿元,占地5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共10栋建筑。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原先“灰头土脸”的楼体框架也次第展露新颜。
目前1号楼已具备对外招商条件,2号楼、3号楼已完成外墙等工程施工,正在加快推进4号楼到10号楼的施工……“原先主体结构烂尾近10年,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对所有房屋结构进行了鉴定和评估,制定安全改造方案,充分运用粘钢与碳纤维相结合的加固方式,对楼体整体做了加固,确保满足荷载需求。”项目建设方、烟台高新城市更新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坤告诉记者。
按照施工方案,厂房装饰将采用简洁工业风与大开间、大跨度的建筑平面布局,致力打造“工业上楼”这一新型工业载体模式,有效解决土地短缺问题,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功能划分方面,1号楼、2号楼为工业上楼,3号楼为商业配套,提供住宿、餐饮、公寓等服务,其余7栋矮层建筑为工业上楼的企业提供独立的办公、研发空间。
“围绕航空航天及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确定重点招商方向为企业总部、卫星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大数据服务、检验检测等关联产业项目。”高新区航空航天及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空天信息港项目定位是将空天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空天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地标。
今年以来,中心团队赴上海、杭州、北京等重点城市,走访阿里巴巴、中航工业、时空道宇等500强企业,采取边建设边招商思路,推动空天信息港项目招商建设一体加速推进。园区工业厂房及科研办公面积约8万平方米,目前意向落户项目10余个,首批项目办公场所面积需求约2.2万平方米,年底前1号楼签约入驻率达到50%以上,实现纳税1000万元。三年内园区将实现满园运营,年产值10亿元,纳税5000万元以上。
该项目由烟台正泰铸造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35亩,购买原破产企业厂房及土地,进行整体改造升级。项目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1.08万平方米,引进控立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设备,用于铸模智能生产线、V法铸造生产线、覆膜砂壳型铸造智能生产线等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开展高端制造生产线工艺方案设计及专业设备研发制造。
如今项目已完成原有厂房和办公楼的改造升级,新厂房已办理土地证和规划许可证,正在进行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正式运营后,预计年产值1亿元,纳税800万元。
经过二次招商利用,空地变宝地、包袱变财富的故事正在烟台高新区不断上演。这是该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实现点石成金、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曾几何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经营不善、产业调整等原因,高新区有一些地块和项目多年处于闲置状态,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成为城市的“伤疤”。
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源“醒”过来?高新区啃下“硬骨头”,把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作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督促企业建设、依法回收的方式加快资产盘活,积极唤醒“沉睡”资产,激活闲置资源,使其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比如原东部医药物流地块,因医药行业竞争压力,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高新区积极对接东部物流公司,开展土地收回谈判,推动烟台瑞华食品研发中心及健康产业智慧观光工厂落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摘牌,年内将开工建设。
原烟台川野毛纺织品地块,多年前已签订《土地回收协议》,但企业拒不搬迁。高新区运用法治手段,使闲置多年的资产得到盘活。目前,该地块已引进山东泰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打造纳米陶瓷材料设备产业园,该产业园已完成土地招拍挂,预计年内将建成投产。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速盘活、招大引强”的思路,高新区成立专班,逐一摸清问题成因和处置瓶颈,有针对性地攻坚处置。坚持把亩均效益作为项目落地和企业生产的衡量标准,对“三低”企业摸底排查、坚决腾退,有效释放发展空间、激活发展潜能。目前已盘活土地140亩,闲置厂房2.5万平方米,一批“老大难”项目重新焕发生机。